治理大气污染,让蓝天白云常驻,是群众所盼、民生所系。“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87.5%”
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约束性指标,明确列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成为考核“硬杠杠”。
实现这个目标难不难,如何实现?记者采访了有关部门和专家。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
作为生态环境部聘请的特邀观察员,环保社会组织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对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深有感触:“在我们开发的手机应用程序蔚蓝地图上,公众以前晒污染,现在晒蓝天,蓝天获得感越来越多。”
不过,与公众期望相比,我国大气环境质量还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总体上仍未摆脱‘气象影响型’,全国尚有1/3左右的城市PM2.5浓度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区域性重污染天气过程时有发生。”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司长柏仇勇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臭氧浓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成为影响优良天数比率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大气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雷宇介绍,2020年全国337个城市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13.0%。
在超标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51.0%,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37.1%。在南方一些城市,臭氧已经取代PM2.5成为大气的首要污染物。
但是如果与扣除疫情影响后的结果相比,相当于利用5年时间,实现优良天数比率提高2.7个百分点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这与“十三五”要求大体相当。
空气质量改善目标不易实现,需付出艰辛努力
2.7个百分点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看着不多,实现起来却不容易。“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攻坚区、深水区,能控制的已经控制了,容易采取的措施已经采取了,要进一步围绕科学化、精准化来制定措施,持续推进能源、工业和交通等结构调整。”
当前,我国产业、能源、交通等结构调整刚刚起步,结构型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传统产业规模大、比重高,且大量布局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煤炭消费总量保持高位且仍在持续增长,煤炭消费比重超过50%,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单位国土面积煤炭消费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6倍,汾渭平原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超过80%。
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公路货运强度过大,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重点区域公路货运比例高达80%以上;预计机动车保有量仍会持续快速增长。
马军表示,目前,京津冀、长三角、汾渭平原这些地区总体污染强度仍然比较大。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都处于千万吨级的高位,远远超过环境容量,一旦大气扩散条件不利,就会发生污染天气。
统筹推进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协同减排
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87.5%,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在控制PM2.5污染的同时,其他污染指标不能恶化。”马军建议,“十四五”时期,PM2.5和臭氧的协同治理要作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目标之一,做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协同减排。在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中,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77.7%,以臭氧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占1.5%。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将聚焦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控制,推动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水泥、焦化、玻璃等行业深度治理,强化机动车污染管控。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十四五”时期非常关键。李佐军建议,开展城市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协同管理评估考核,统筹应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双达”行动。
雷宇建议,在设定整体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的同时,针对重点区域及部分城市设置差别化、有针对性、更为具体的阶段性改善目标。通过城市空气质量目标“倒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协同减污降碳。
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减污降碳在推动结构性节能、遏制“两高”行业的扩张、助推非化石能源的发展等方面同向发力。
“十四五”时期,将突出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强化顶层设计,严格控制增量,加强存量治理,指导各地统筹大气污染防治与温室气体减排。
让蓝天白云永驻,唯有众志成城
打赢蓝天保卫战,公众参与也是重要一环。要推进全民共治,公众自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坚持绿色消费理念,推动构建绿色供应链,让蓝天白云常驻。
中自催化践行绿色环保理念,身体力行推行开展汽油车三元催化器免费“以旧换新”绿色公益活动,为车主解决汽油车尾气超标问题,降低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提升生活环境质量,以更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实现有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让蓝天白云永驻,唯有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行动,锲而不舍,撸起袖子加油干。让我们共同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氛围。